毛泽东诗词欣赏之2《七绝·呈父亲》

1910年秋,17岁的毛泽东考入“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在即将离开落后闭塞的家乡韶山,到外面的广阔天地读书求学的时候,他改写了这首诗留给自己的父亲。(据考证,这首诗的原作者是日本江户时代末期的诗僧月性和尚,后被日本明治维新的领导人、政治家西乡隆盛改写后传播到中国。毛泽东又把西乡隆盛的诗进行了修改,由此广为流传,天下皆知。)

【作品原文】

孩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 人生无处不青山。

【作品译文】

孩儿立下志向走出家乡,学习不取得成就绝不回来。死后何必将尸骨埋葬在故乡的土地,祖国到处都是秀丽的山河,可以作为安息的地方。

【作品赏析】

日本明治维新前夕,诗僧月性在离乡东游前写了我爱线报网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两首自述其志向的题壁诗《锵东游题壁二首》。后来被西乡隆盛读到了,他认为其中第二首诗的内容符合自己的抱负,便稍作修改后存留着自勉。清朝末年,中国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国将不国、 民不聊生。日本明治维新运动的成功成为中国有志青年效法的榜样,西乡隆盛的著名事迹也流传到了中国。由此可以推断:在这种条件下,少年毛泽东或者是从书籍报刊上,或者是直接从留学东洋的教师那里,读到了西乡隆盛版本的这首述志诗。

毛泽东的父亲毛贻昌是个眼界不高的农民,他原打算送毛泽东到湘潭县城一家米店当学徒。但是少年毛泽东坚持要离家前往湘乡接受更加高等的教育,开拓更为广阔的天地,这与固执守旧的父亲发生了严重的冲突。在这种形势下,少年毛泽我爱线报网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东先后请自己的八舅、堂叔和表哥劝说父亲,后来父亲才很不情愿地妥协了。临行前,少年毛泽东改写了这首诗的几个字,夹在父亲每天必看的账薄中,留赠给父亲。

《七绝·呈父亲》是毛泽东感恩父亲的特殊方式。他把原诗的“男儿”改成“孩儿”,体现出对父子关系的准确定位,更体现出儿子对父亲的敬重。他把“死不还”改成“誓不还”,充分考虑父亲的忌讳和感受。“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则准确表达毛泽东志在四方的坚定意志。当然,这毕竟不是自创作品,不能将每句话都看成是毛泽东的心志,尤其是“学不成名誓不还”一句。他外出求学显然不是为了求取功名,与其说表达毛泽东一心向学的志向,不如说这是为了让父亲高兴而作出的一种姿态。我爱线报网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少年毛泽东以这种含蓄方式向父亲道别,比千言万语更精炼、更生动、更准确。从此,毛泽东义无反顾地走向外面的世界,展开了他波澜壮阔的奋斗人生。

这首诗是少年毛泽东走出乡关、奔向外面世界的宣言书,从中表明了他胸怀天下、志在四方的远大抱负。这是一首典型的言志诗。起首两句所表述的诗意,思想鲜明、气势雄伟、铿锵有力。“立志出乡关”的毛泽东,用“学不成名誓不还”的绝唱,表明了他求学的坚决、志向的高远。后两句将上述诗意向更深的意境进行挖掘,动用先否定、后肯定的手法,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死后尸骨何必非要归故里,人生行至何地自有青山随的诗意。从诗句中,自然而然地发出寓意深远的感叹,从而受到启迪。

全诗通俗易懂,平仄押韵流畅我爱线报网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让人读起来朗朗上口,巧借古今中外经典词句,变为自己明志之诗句,简洁而不简单,通俗不失大雅,是毛泽东心态、志向的真实流露。一个胸怀不凡志向,聪慧、 倔强、 有着过人的记忆力和顽强毅力的毛泽东,正迈向他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

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青少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有了胸怀远大的抱负和无限的革命理想,字透纸背的四行短诗,书写了人生启航之际的少年豪情,纵贯了伟人一生的信念追求。今天再看毛主席的诗词,这首四句诗或许能让我们在贯穿其一生的昂然诗意、磅礴精神中,找出发端的源头。

推荐阅读

给力项目线报网会员可免费下载 加入会员
友情提醒: 请尽量登录购买,防止付款了不发货!
QQ交流群:226333560 站长微信:qgzmt2
温馨提示:本站提供的一切软件、教程和内容信息都来自网络收集整理,仅限用于学习和研究目的;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者非法用途,否则,一切后果请用户自负,版权争议与本站无关。用户必须在下载后的24个小时之内,从您的电脑或手机中彻底删除上述内容。如果您喜欢该程序和内容,请支持正版,购买注册,得到更好的正版服务。我们非常重视版权问题,如有侵权请邮件与我们联系处理。敬请谅解!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行业资讯

毛泽东诗词欣赏之2《七绝·呈父亲》

2024-10-23 11:42:15

行业资讯

诗经七月豳风翻译(诗经·国风·豳风·七月)

2024-10-23 13:42:26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