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从这几个经济圈的发展策略看,是相同的:都是强省会/强核心城市的发展方向,区域内部城市之间的发展程度差异化极大。
长江中游城市群以下简称为中三角。
政治地位:京津冀>中三角>成渝都市圈。
产业结构方面,中三角>京津冀>成渝都市圈;湖北湖南还是很有些产业底子的,人口规模也不小。
医疗资源方面三者差不太多。
教育资源,京津冀>中三角>成渝都市圈;
商业繁荣度,京津冀>成渝都市圈>中三角。
发展潜力方面,中三角>成渝都市圈>京津冀:
中三角处于长三角经济圈和成渝都市圈的中间,东面可以承接长三角的“高势能”产业带来的行业资本、产业分工和人才资源,而且已经在这么做了:
2023年国家发改委印发《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皖【我爱线报网】北城市实施方案》的通知,上海3个区、江苏3个市、浙江2个市,定点帮扶安徽8市:
上海市闵行区——安徽省淮南市;
上海市松江区——安徽省六安市;
上海市奉贤区——安徽省亳州市;
江苏省南京市——安徽省滁州市;
江苏省徐州市——安徽省淮北市;
江苏省苏州市——安徽省阜阳市;
浙江省杭州市——安徽省宿州市;
浙江省宁波市——安徽省蚌埠市。
相比较而言,安徽/江西两省,可能是长江中下游都市圈中产业基础最弱的,所以在协同化发展的考虑下,优先帮扶长三角外圈的地区是最佳策略。
我个人始终认为京津冀都市圈是个伪命题,“供养型”的社会生态结构是没有未来的,而且从河北/天津目前的产业规模看,首都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所以京津冀都市圈未【我爱线报网】来的发展方向,更多的应该考虑怎么有效联动包含胶东半岛、辽东半岛的环渤海经济带:
成渝都市群,在产业结构、发展空间和综合潜力方面,略显尴尬。而且在强省会的策略下,虽然也设置了“副中心”城市–绵阳、宜宾+泸州、南充+达州,但整个地区的人口、资本和商业资源,都在明显的被成都“虹吸”,从四川经济总量第一和第二的巨大差别上也能得到佐证:
另外,四川、湖南、湖北的接受的转移支付额度都不小,四川最大。重庆发展相对独立,但是债务总量已经积累到了一很大的程度了,这几个地区最大的风险来自“债务违约”。
推荐阅读
友情提醒: 请尽量登录购买,防止付款了不发货!
QQ交流群:226333560 站长微信:qgzmt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