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的生态资源在2020年成功触底反弹,如今禁渔1年多,到底有啥效果?沿江居民反映,自禁渔以来,江里的生态变好了,鱼儿也越来越多了,在江边经常能看到大量鱼群跳出水面,场面非常热闹!
2022年3月1日,《长江保护法》实施满一年,长江“鱼库”的家底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据护渔员李庆余介绍,过去他曾在长江上游的赤水河打渔,一网最多只能捕3~5斤鱼,鱼的种类很少。禁渔后,他转行协助中科院进行鱼类监测工作,一网下去经常能捕获20多斤渔获,种类非常丰富,长江鲟、胭脂鱼等珍稀物种也频繁现身。
在长江的中游和下游,禁渔的成果也逐渐显现出来。比如在江苏泰州段,研究者在资源监测时一网捕获了120多条刀鱼,足足20多斤【我.爱.线.报.网.】重;绝迹20多年的鳤鱼再次现身洞庭湖…这些可喜的现象都表明,长江生态的确进入了恢复期。
然而,长江流域还有一片最容易被人们忽略的水域,那就是长江口。长江口承载着长江全年的水量,连接着长江流域和东海近海,毗邻舟山群岛,渔业资源极为丰富。
长江口孕育了全国最大的河口渔场,这里水质肥沃,饵料充沛,海水鱼、淡水鱼以及洄游性鱼类在此栖息繁衍,是长江的小型生态库。根据1990年之前的调查文献,长江口的鱼类共有185种,若算上近几十年来的新调查,种类高达208种。
这是什么概念?要知道在整个长江流域,鱼类也只不过400余种,长江口几乎占了长江鱼类家底的“半壁江山”,其富饶程度可想而知!
鱼多,不意味着可以滥捕。为配【我.爱.线.报.网.】合长江禁渔,上海段在2018年就已经提前完成退捕。但由于长江口的位置非常特殊,禁捕的范围一直没有“划分到位”,最东处以东经122°线为界,该线以西常年禁捕,该线以东则渔船密布,渔网成群。
究其根本,就是因为该线东西两侧所执行的禁渔制度完全不同,西侧实施的是内陆的禁渔管理方法,是长江禁渔的组成部分;东侧则施行东海的伏季休渔制度,两者在禁渔时间等要求上大有不同。
同一批渔业资源,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管理办法。122°线以东捕捞压力甚大,这就给长江物种的保护带来了潜在隐患。众所周知,长江口生活着很多名贵的经济鱼类,如日本鳗鲡、长江刀鱼、中华鲟等,这些鱼在幼苗期都在长江口生长肥育,很容易遭到滥捕,从禁渔全局上【我.爱.线.报.网.】来看并不利于资源恢复。
国内专家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渔业部门果断采取了“禁渔东扩”。2021年1月1日,我国在长江口成立了禁捕管理区,禁渔范围从水陆交界线向东扩至122°15′,纬度范围为30°54′~31°41′36″,由此形成了更大的框形区域。
虽说经度仅仅向东延伸了15′,但实际的禁渔面积却扩大了2000多平方公里,这就保住了长江刀鱼、中华鲟等珍稀鱼种的关键洄游通道,使得幼鱼免遭滥捕的威胁。
我们先以中华鲟为例来看禁渔区东扩的必要性。中华鲟是现今仅存的的“长江鱼王”,体长最大可达5米,体重可达600公斤。中华鲟虽然体型巨大,生长迅速,但是在繁殖时却遇到了水电站这一阻碍,因此后代的数量并不多,人【我.爱.线.报.网.】们称之为“水中大熊猫”。
中华鲟的后代并不会在长江中长时间停留,而是顺流而下,进入河口和近海肥育生长。据长江口的渔民反映,禁渔之前确实经常捕捞到中华鲟的幼体。由于抢救不及时,误捕导致死亡的幼鱼不在少数,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损失。
根据调查,不同的网具对中华鲟幼鱼的致死率也有区别,危害最大的是定置的张网,致死率高达24.84%;其次是刺网,致死率为18.45%;再次是浮动张网,致死率为9.33%;最后是插网,致死率为3.05%。
所以,各种渔具的设置确实会对停留在长江口的中华鲟产生危害,只有把禁渔区域进一步东扩,避开洄游的主要通道和分布区域,才能把误捕的损失降到最低。
我国不仅扩大了禁捕范围,还实施了配套的【我.爱.线.报.网.】保护措施:利用雷达光电、电子围栏等技术手段来实时监测渔船的动态,坚决打击越界偷捕行为,真正把禁渔落到了实处。
让人欣喜的是,经过宣传和科普,渔民的生态保护意识也有了明显的提高。从2021年非法捕捞事件的频次也可以看出,长江口乃至整个长江流域的偷渔事件确实显著减少了。
据《中国水产》消息,2021年长江流域的非法捕捞事件平均每月发生400多起,同比减少了近40%。这说明禁渔观念已经深入人心,长江的代表性鱼种——长江刀鱼很可能会强势恢复。
长江刀鱼贵为“长江三鲜”之首,曾因为数量稀少被炒到上万元的天价。如今,该物种的恢复形势大好,一是群众能主动积极保护,二是长江口的洄游通道也能保障刀鱼完成重要的发育阶段【我.爱.线.报.网.】,成群结对重返中游估计也只是时间问题(事实上,中游的嘉鱼站在2021年6月4日就已发现了刀鱼的踪迹)。
刀鱼渔汛能再次恢复吗?
资料显示,刀鱼渔汛在上世纪80年代末相继消失,最先消失的是长江中游。90年代初时,湖南湖北基本上就找不到洄游的刀鱼了;接着是长江下游的安徽段,渔汛约在1996年消失;最后是江苏段,渔汛在1997~1998年开始消失。本世纪初,曾经在镇江、扬州、常熟、江阴一带捕捞量超百吨的刀鱼渔业宣告破产。
所谓渔汛,是鱼群大规模洄游时才会产生的现象,只有种群数量足够多、密度足够高时才能形成。现在的刀鱼储量显然支撑不起渔汛的形成,但根据江苏泰州一网100多条刀鱼的现状来看,只要时间充足,刀鱼【我.爱.线.报.网.】渔汛很可能再次涌现!
原因之一,刀鱼的自然繁殖能力很强。
刀鱼个头不大,寿命多为4~5年,幼鱼1~2年就能发育成熟。每条雌鱼的怀卵量为1300~77500粒不等,平均有23000多粒,因此繁殖能力很强。鉴于洄游通道再无渔网的困扰,自然繁殖的成效将得到充分放大,这是恢复的基础。
原因之二,人工养殖即将大力“助产”。
2011年,上海市水产研究所率先攻克了刀鱼的人工繁殖,使得刀鱼的养殖成为了可能。但实际养起来并不容易,因为刀鱼个性刁钻,游动时呈纵向的Z字形,不易落网,而且只吃活鱼活虾,成本高、长得慢。经过10年摸索,专家们还是攻克了难关,目前多采用仿生态的池塘养殖,大部分都能养到70~100克,大的能长到【我.爱.线.报.网.】150克。
在嘉定的刀鱼养殖区,2万多条刀鱼蓄势待产:其中3~4龄的大刀鱼有2000多尾,2~3龄后备亲本5000多尾,性腺发育正常。这批刀鱼正是为了今后的大规模放流做准备,技术成熟后就能一茬接一茬不断繁殖,为种群振兴再次注入了强心剂。
最后要说的是,长江禁渔贵在坚持,要谨防滥捕反弹,坚决把来之不易的禁渔成果巩固到底。
推荐阅读
友情提醒: 请尽量登录购买,防止付款了不发货!
QQ交流群:226333560 站长微信:qgzmt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