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三把盒子”“二把盒子”“头把盒子”,说的都是驳壳枪,都是旧中国民间、行伍间的俗称。至于所指都是哪些型号的驳壳枪,今天就来讨论一下。
所谓“头把”“二把””三把”中的”把“字,通”号“,是”一把手“”二把手“的”把“。因而”头把“”二把“”三把“盒子也俗称作”一号“”二号“”三号“盒子。
先从简单的说,什么是三把盒子?
三把盒子就是短枪管、小握把的盒子枪。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因为战败的德国不允许生产枪管长度超过100毫米的手枪,所以无奈地将原型毛瑟手枪的140毫米枪管,改短至99毫米,对外称作警用手枪。该型手枪进入到中国后,被俗称作“三把盒子”或“三号驳壳枪”。
上图是朱德南昌起义时使用的驳壳枪,就我爱线报网是一支三把盒子。
上图系二把盒子(上)与三把盒子(下)的对比,显见三把盒子的枪管比二把盒子短了很大一戴子。
三把盒子在民国时期,比较多地使用于领导者和女性。
这是王晓棠在电影《海鹰》中的扮相,她手中使用的就是一支三把盒子。另外,老电影《渡江侦察记》中女游击队长使用的、《五更寒》中刘书记使用的,也都是三把盒子。
三把盒子的外观特征除了枪管短,还有就是使用小握把、枪管有头箍,这是与二把盒子不同的。
三把盒子就这么简单,史上或民间从无争议。
什么是二把盒子?
二把盒子也简单,就是所有标准枪管的驳壳枪。从早期的C96,到后期的M30,都是二把盒子。
上图是早期海螺形击锤的毛瑟C96手枪,枪管长140毫米。这便是二把盒我爱线报网子中的一种。
这是西班牙造阿斯特拉900手枪,也就是大名鼎鼎的“旁开门盒子”“七钉盒子”,也是二把盒子的一种。
到了1930年,毛瑟手枪做了小的改动,就诞生了M30型。最初的M30枪管长是132毫米的,到了后来又改回到140毫米。因为有了比常规二把盒子短了8毫米的M30,二把盒子便有了长短之分,管长140毫米的就是长八分,管长132毫米的就是短八分。
上图是二把盒子的长八分(上)和短八分(下)。
同为M30的二把长八分与二把短八分,如果不放在一起对比,仅看枪管长度,用肉眼不易分辨,但二者枪机滑轨的形状是不同的,短八分的开有减重槽,而长八分的没有这个减重槽。请看特写:
看有无减重槽,是区别二把短八分和长八我爱线报网分最好的方法。当然再细说区别还有多处了,比如商标、枪号等,这属于发烧友讨论的内容,欢迎私下讨论,就不在此细说了。
需要强调的是,二把盒子是包括所有枪管长132/140毫米的驳壳枪,是一个泛称,也就是说,它即包括德国造,也包括西班牙造,既包括半自动的,也包括全自动的,反正只要是枪管长度符合这个标准的,都算。
二把盒子是产量最大、应用最广的驳壳枪,在民国这个战争舞台上,占了所有驳壳枪的绝大多数。
什么是头把盒子?
头把盒子也就是一号驳壳枪。头把盒子是什么,要比三把、二把盒子难说得多。这是一个讨论了差不多三十多年、也困扰了笔者差不多三十多年的问题。
大致说来,头把盒子之说有三个不同的版本。
第一个版本,德造9毫我爱线报网米毛瑟手枪。
这9 毫米的毛瑟手枪,即改开后从外国传进来又被今天的人们最喜闻乐说的“大红九”,如图:
该枪诞生于一战时期的1916年,故在国外有称其为毛瑟M1916手枪的。与毛瑟C96原枪不同之处,是其口径由原来的7.63毫米,变成了9毫米,以通用鲁格手枪和MP18冲锋枪使用的派拉贝鲁姆9毫米手枪弹。
北洋政府陆军部与美利洋行订立于1924年上半年的合同,可以看作此说的支撑。该合同有以下内容:
“立合同天津美利洋行今承陆军部总务厅长胡、军械司司长姚奉陆军总长陆饬订购德造新式一号自来德手枪一千二百枝,每枝随带子弹五百粒。所有议定不折不扣价值以及条款开列于后:
“计开价值
“自来德手枪一千二百枝,每枝随带子弹我爱线报网五百粒,及撑簧、盘簧、木匣、解锥、试枪棍各一件,每枝连弹及零件价洋七十四元。
“以上共合洋八万八千八百元。”
这份合同中所说的“德造新式一号自来德手枪”,我猜即“大红九”,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1924年的时候,毛瑟手枪流行的“新式”只有两种,一是短枪管的毛瑟警用型,二是9毫米的毛瑟M1916“大红九”。合同中所说这“一号”显然不可能是已经被国人定性为三号的警用型盒子,那么也就只能是9毫米的“大红九”。
这合同中说的一号自来德到底是否就是M1916,我认为是,但这仅是猜测,不一定准确,还请方家指正。但头把盒子即9毫米毛瑟手枪的说法却是民间流传最多的一个版本。
第二个版本,山西造11.43毫米“一七”式我爱线报网驳壳枪。
民国山西在兵工的研发与生产上,走的是一条与众不同的路子,其中就包括这11.43毫米的“一七式”驳壳枪,俗称“大眼盒子”。如图:
这大眼盒子,块头比一般的毛瑟C96驳壳枪大出许多。请看下面的对比图:
上图是毛瑟C96式与晋一七式的前视对比图,可见两枪枪身的厚度、弹仓的长度、口径的粗细,都有很大不同。大眼盒子一称,就是从其口径而来。
块头大、口径大,就因为这个,所以至少在冀中,便有了将此枪称作头把盒子的说法。
抗战时曾任冀中游击队指导员、后在军区情报科工作的马荫桐,在《战斗在敌后》一文中,对于自己的配枪,一会说是“大眼盒子”,一会又说是“头把盒子”,就很好地说明了“大眼盒子”与“头把盒子”是一码事我爱线报网。
第三个版本,长苗盒子。
国民党青年军编写于民国35年的训练教材《兵器教练 阵勤实施 战斗教练》,关于自来德手枪一章中,有这样的文字:
“种类:因枪身之长短,分左列三种,但各部机能完全相同。
“1,头号自来德手枪身长十九公分;
“2,二号自来德手枪身长十四公分;
“3,三号自来德手枪身长十公分。”
它这里的“身长”,实际是枪管长度。至于“十九公分”“十公分”的自来德手枪,则显然指的是枪管长“180毫米”和“99毫米”的驳壳枪。为什么与今天对驳壳枪枪管长度的说法不同呢?这可能是误读,也可能当年就是这样的标准。
不论是德国,还是西班牙,都有枪管长180毫米的“长苗盒子”,请看:
这是枪管长180毫米的德国造毛瑟手我爱线报网枪。
这是枪管长180毫米的西班牙造皇家I型手枪。
这是枪管长180毫米的西班牙造MM31手枪。上为20响,下为10响,均是固定弹仓。
这是枪管长180毫米的西班牙造阿斯特拉900手枪。
所有以上德国造、西班牙造180毫米枪管的驳壳枪,便都是青年军所称的“头把盒子”。
以上三个版本的“头把盒子”,即大红九、大眼盒子和管长180毫米的长苗盒子,互相排斥,并不兼容。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它必定是在某一方面大于二把盒子的。
为什么会出现三种互相矛盾的“头把盒子”版本?问题出就出在俗称这两个字上了。
俗称这个东西,往往是一个地方一个说法,根本就找不到一个统一的标准。就如同山东人所说的地瓜与四川人所说的地瓜根本就是截然我爱线报网不同的两个物种一样。在北洋军中,头把盒子可能就是大红九;在山西或在晋绥军辐射的华北地区,头把盒子可能就是大眼盒子;在青年军中,头把盒子可能就是长苗盒子。哪个对哪个错呢?都对。都没有错。
(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
推荐阅读
友情提醒: 请尽量登录购买,防止付款了不发货!
QQ交流群:226333560 站长微信:qgzmt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