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管子·小匡》云:“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
作为古代等级社会的主要划分,士农工商四大阶层,自先秦时代就开始逐步成形,而“士”毫无争议在古代社会占据统治地位。
宋代文彦博就曾对宋神宗毫不客气道,皇帝为与士大夫治天下,士阶层的主导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而作为士这一阶级中最低一层的“生员”,也就是俗称的秀才,他们享有一定的政治、经济特权,社会地位也是高寻常百姓一等的。
拿明代来说,秀才不仅免除劳役,见官不跪,还享受八十亩田的钱粮优免(万历时期),只要有些头脑,经营有方,秀才们至少无冻饿之虞。还有些秀才甚至包揽一县之诉讼,收入相当可观。
而且在晚明时期,由于政治氛围宽松,生员结社比比皆是,动辄批【我爱线报网】评官府施政,形成了一股很大的在野政治力量,让地方官甚为头痛。
既然作为秀才有这么多好处,那这个属于整个科举制度中最初一环童生试的产物,它容易考中吗?又该如何考试?就此问题,我们对明代的童生试做个详细的探究,了解一下它的考试过程和录取制度。
明代童生试
1. 明初生员
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朱元璋下令要求各地兴办官学,各府、州、县皆立学校,并在各级学校内设学官,府学为教授、州学为学正、县学为教谕。
因为明初科举初立,还未形成后来严格的入学考试制度,也就是说没有童生试这一级别考试,所以官学的生员都是由学官们先在社学中学习的童生中选拔,这童生并不是指孩童,凡是未入县学或府学成为生员都统称童生,明中后期【我爱线报网】五六十岁尚未取得生员功名的老童生比比皆是。
学官对童生选拔测试,这时候的测试相对后期简单太多,只需年满十五岁以上,且熟读四书即可参试,而合格者再由地方官,也就是知县、知州、知府来做最终复核,复核无疑后方有资格入官学成为生员。为了保证生员的质量,同时防止出现地方官徇私舞弊的情况,监察御史、按察司甚至也有布政司的官员会对学校生员进行考察劝惩。
明初的生员选拔制度持续了六七十年,直到明英宗正统年间,朝廷在各省新增设了提学官一职后,由提学官主管各地的教育和生员考试,这才出现了童生试的县试、府试、院试三级考试的局面,并一直延续到清末。
2. 三级考试
正统以后,县试、府试与院试制度的确立,让生员的选拔更加规范严【我爱线报网】格,童生想要成为生员,就必须逐级考上去。
在参加考试前,童生们需要出具保结,方有资格应试。所谓保结就是为了证明童生身世清白,保证其不会触犯律法并在考试中无夹带舞弊等事项的保书。
保结之法分四种:
一、童生之间或五人、或十人,连名互保,一人犯事全部处罚;
二、由已经在学的廪生认保,一个廪生可为很多童生认保,有些甚至会收取一些保费,如果发生有童生舞弊情形,则廪生的生员资格将会被黜落;
三、里老、邻右、族师出保;
四、县、州、府、司保结。
(1)县试
县考通常在每年的二月举行,由知县主考,县学教谕监考。考试前一个月,衙门会提前张贴告示,童生们到县署的礼房报名,并提交个人、上三代家庭信息以及保状。
而考试地点则称为考棚【我爱线报网】,通常临时搭盖在县衙后面。有些县穷困只能简单的用篱笆圈了块地,连顶棚都不一定有,甚至有些地方连考试的桌椅也得需要考生自备,那场景简直不敢想象。然而南方富裕之地就不同,县里有财力搭建像样的考棚,甚至有些县署还能专门建造固定的考试院,仪门具备,房屋轩敞,规模宏大。
在考试当天,童生们需要早早到考棚外集合,县考人数一般少则数百,多则两三千人,仅点名、搜检就是一项耗时的工作。
当唱名搜检完毕,考生拿着在唱名是发放的试卷入场,试卷上有编定好的座号,进入考棚后考生按照座号就坐,待全部人员入场毕开始公布考题。
县试毕竟是最低级别的科举考试,具有很大自主性,自然不会像大考乡试、会试那样连考两场,通常只集中考试一场,【我爱线报网】而考题的出题范围仅在四书中取,这在明代的通俗小说中就有过描述,比如在《醒世姻缘传》中,主人公狄希陈的童生试经历就描写的非常详细。
知县往往出两道四书题,或者也可以是一道四书题和一道试帖诗,这个自主性完全掌握在知县手中。
县试并不严格,没有糊名誊卷这样的繁琐程序,考生做题完毕面呈县令,如果时间早,县令还会当场出对子面试,县令认为你文章做得好,答对得体,甚至当场会宣布考生通过县试,当然大多数还是要县令阅卷完毕才能决定是否考中。
至于县试录取的名额一般并不像大考一样有限定的人数,少则五六十人,多则两百人,通过率基本维持在十中取一的范围,还是相对容易的。
(2)府试
县试通过后便可以参加府试,府试考试时间一般在【我爱线报网】每年的四月份举行,考试地点通常在府城学宫附近,毕竟是一府之地,肯定要比县里阔绰多了,考棚自然是建的轩敞,龙门、大堂、轩舍、门房等等一应俱全,也是一省提学官按临各府的临时衙门,当然正规多了。
府试的考试流程和县试类似,领完考卷搜检完毕入场,并按座号一一入座。
由于是府考,一府所辖大致有六七个县,每年的应往届考生少说也有三千,甚至更多,一场有时没法容纳全部考生同时考完,因此会分多场来考,而考题也是取两道四书题,每场题目自然不同。
只是不同于县试,府试要严苛的多,录取人数不超过百人,二十取一都算罕见了,三十取一甚至四十取一才是常态,因此考生们也称府试为“府关”,意味着过了此关口,前方将一片坦途。
(3)道试【我爱线报网】
道试是童生试的最后关卡,也是最重要的考试。它不同于县试、府试由地方官主考,而是由朝廷任命的提学官主考。
提学官全名为提刑按察使司按察副使、提督学道,挂名在一省的按察司下,正四品高官,一方大员,因主管学政,掌握生员们的命运,也被生员们尊称为“大宗师”。
提学官任期为三年,这三年中,提学官会举行两次考试,也就是说,道试是三年两考。
这两次考试分别称为岁考和科考,之所以有这样的称呼,其实是与官学的生员有关。
所谓岁考,指提学官对官学的生员就行考核评定优劣六等,按照等级给予相应的奖赏和处罚,最差的六等直接黜落生员资格;
科考,指在乡试前,提学官对生员考试,一二等者才有资格参加乡试。
在岁考和科考考校生员前,提学官【我爱线报网】都会在各府对通过府试的童生就行考试,即所谓的道试。
道试相较府试更为庄严肃穆,对考场纪律也更加的严格,毕竟过了道试可就拥有功名在身了,自然要慎重。
道试也考两道题,不过与县试、府试不同,并不是考两道四书题,而是一道四书题、一道经义题。也就是说,四书中选一道,五经中选一道。而五经题有些特殊,考生只专治一经为本经,本经为五经中的哪一经便考哪一经。比如说,你专治《诗经》,那你只需做《诗经》的考题即可。
道试的录取是以府为单位的,而且由于府试淘汰率比较高,提学官按临各府时,即便有往届童生来考总人数也不会太多,明初时各县、府的生员都有定额,不过二三十人,之后历朝多有增添,每科数量大致控制在一百多人,因此道试录【我爱线报网】取率相对还是可观的,所以在明代只要过了府试后,参加道试,便有取青衿犹如拾芥的说法。
在道试中被提学官取中,那便获得了入学的资格,成为官学的生员,拥有秀才的功名,开始享受士阶层的特权。
结语
纵观明代的童生试,层层递进十分不易,一些童生们甚至从少年人熬成了须发皆白的老者,只知道穷首经义,将其一生精力都蹉跎在科举考试当中,所以说科举的不易,首先便从童生试中就能一窥究竟。
当然不可否认,在封建时代的大环境下,科举考试还是相对公平的上升通道,多少贫家子弟凭此一朝得贵,入阁拜相,它促进了阶层的流动,减缓了阶级的固化,对社会的稳定还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
本文由云谈青史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
友情提醒: 请尽量登录购买,防止付款了不发货!
QQ交流群:226333560 站长微信:qgzmt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