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知今,广西各地历史解说,少为人知的地方志历史,欢迎关注!
中渡,在广西作为现行地名,是镇级行政——柳州市鹿寨县中渡镇。
中渡镇是个古镇,如果广西有古镇排行榜,就古镇内涵来说,那中渡古镇排名应该在前列,这里有着古城门、城墙、商号,以及相当数量的古建筑,所以中渡古镇也以此为发展,借着地方“四十八弄的明珠”的名誉,打造着属于自己的“历史文化名镇,广西旅游乡镇”。
当然了,要寻访中渡古镇的那些本土古文化韵味,能亲临一游,那是最好不过了,山水风景间,街巷古建间,也就能感受到当地的文化,当地的历史,但浔州府O鑫森淼焱垚这种少干一天活都没饭吃的人,没有条件“到此一游”,只能神游中渡,纸谈中渡,告诉你所不知道的【我.爱.线.报.网.】中渡古镇的过往,告诉你历史书中的中渡。
现在比较熟知的,是在1951年6月,遇上广西的行政划区重新大调整,当时县级行政的中渡县和榴江县、雒容县,修仁县第二区合并为鹿寨县,设中渡为第二区,后来慢慢发展,成为今天的中渡镇。
那么现在的中渡镇,被撤并的中渡县,有些什么样的历史过往呢?就从“中渡”这个名字说起!
一般人了解中渡这个地名,都会知道一种说法,中渡这个地方的洛江上下游各有一横水渡口,这地刚好在中间,所以才有中渡之名,中渡也就是方位名词。
这种说法也对,的确有这么个意思。但地名产生,自然是有个过程,中渡不叫中渡之前,叫什么呢?为什么这洛江河段上偏偏有三个横水渡,这格局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这就得扯到另一个【我.爱.线.报.网.】解放后被撤并的县——雒容县了。这个雒容县,之前也在本系列文章第十四篇中介绍过《广西解放后被撤并的县十四——雒容说史之千年洛容一朝改(柳州)》,他和中渡这个地方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
历史到了隋开皇九年(589年),杨坚设置了一个象县,其范围不小,和现在的象县不是一个概念,按面积算,应比现在的象县大上一倍以上。现在中渡镇就在隋代象县的北部区域,也正是这时候起,中渡区域才渐有人气。
到唐贞观初年,可能太宗觉得这象县太大了,于是拿笔一划,基本是把象县地半分,南半部还叫象县,北半部设为洛容县。
唐太宗划出来的这个洛容县的县治在哪?就在当时洛清乡白龙岩下,也就是今天的中渡镇镇区。
央视的《影像方志·鹿寨篇》地名志【我.爱.线.报.网.】
至于为什么选这里,现在很多资料,包括中渡古镇的宣传片上也说,中渡古镇自三国吴甘露元年起,这里就慢慢形成居民点,央视的《影像方志·鹿寨篇》也采用这种说法。
三国时,这里有个地方叫拉津,设置为常安县县治,至于这个常安县是如何发展的,目前还没找到更多的资料,《中渡县沿革》的文献资料都保存在鹿寨县相关单位,总之,发展到唐代,中渡这里已经是有点规模的“圩”,“镇”,甚至是一个成熟的“县城”了。
所以,唐太宗把新的洛容县县治设在这里,是当时的必然事情,这也有点道理,不过史籍上的这个三国吴常安县如何演变,以后再看了。
总之,唐代的时候,这个位置就叫做洛容县城。
作为一个县治所在,一个县城,当然有城建了,在城外洛江边【我.爱.线.报.网.】也就慢慢形成了一个渡口,成为当时洛容的重要交通出口。这个渡口具体叫什么名字,不知道,可能叫城东渡,东门渡之类,也可能叫别的什么名,总之在史籍中翻到他的一个曾用名,叫茶亭渡。
如果历史平平安安的演绎,这里沿续下来的,也就是洛容县的历史了。洛容的发展,洛江上下百里,最多也就一个县城,这里有一个正式的渡口,也就没有所谓的“上渡,中渡,下渡”之说了,那就没有故事可讲了。
事实上。唐代后的天下大乱,宋代的南北之分,元代的短暂,作为洛容县城的这里,没有多大改变,直到明代,这里的历史才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也就出现了“洛容县明代四迁”无奈。
明朝,中国二十五史之一,这个朝代的故事,到哪都多,但在广西地界上,明代最【我.爱.线.报.网.】重要的事情,就是各种地方起义,甚至有史学家评价,明朝被动摇的根源就在广西的各种农民起义。不说桂西地区,就是桂东的府江八寨,大藤峡起义,历大明一朝二百余年,就没消停过。这边平了,那边起;今年剿了,后年起。总之明代从头到尾,明朝官府在广西地界上就是不停的用兵,平息各处农民起义。
同时,这样的事情,广西其他各地也很热闹,隔个三五年,十年八年,此起彼伏,一次又一次的农民起义,这很让当时的官府头痛,洛容县一带也是这个情况。为此,洛容县城几经城破,在百年间,引发了历经四迁的故事。
一迁,景泰年间(1450~1456年),“蛮民”韦朝威起义,洛容县城被义军攻下,没办法,当时的洛容县官府,只能另找他处办公,地点就【我.爱.线.报.网.】在洛江上游一个叫朱峒的地方,依山麓为城垣,开始了新一轮的洛容县城的建设。
朱峒,也就是今天中渡镇上游一个叫旧县屯的地方,地图上可以查到,当时的新的一个洛容县城的发展进入轨道,自然,这里就有了城镇化的建设,那么新的一个横江官渡在洛江上游形成。
二迁,到正德年间(1506年至1521年),韦朝威之子,韦银豹又起义了,他攻下了当时的上游的洛容县城,没办法,洛容县县治又得搬,在洛江下游的龙潭附近再建一个新的洛容县县城。同样,新的县城也要建设,于是,又一个横江官渡在洛江上形成。
由此,几次搬来搬去,洛江之上百十里水路间就出现了三个洛容县县城址,三个正式的横江官渡,按时间顺序,就有了中游的初代县城(中渡镇),上【我.爱.线.报.网.】游的旧县城,下游的新县城,这样的地名出现,同样也慢慢的有了旧县渡(上渡),茶亭渡(中渡),新县渡(下渡)这洛江三渡的说法出现。
比如说一个人要渡洛江北上桂林,别人问:张三,你走哪条路啊?
张三:我走上渡(旧县渡)那边。
一问一答中,上,中,下的区域方位称呼,路线都十分清晰的表达出来,这种说法也比较顺口,比较容易让人理解,于是,这上渡代表二代县城,中渡代表初代县城,下渡作为三代县城的地方名称,别名也就传播开来了,起码当地人对此是熟知并容易区分的。
三迁,到嘉靖二年(1523年)十一月,明朝官府平息了这一区域的地方韦银豹起义,于是,把洛容县城又搬回朱峒那个城址(旧县村),并安稳的生活了几十年。
好了,如果地【我.爱.线.报.网.】方一直太平,那洛容县的主要历史,还是会在洛江畔慢慢发展,也许这地方的历史也就会是另外一番景象了。万万没料到,还是韦氏,在万历年(1573年),韦朝义起义了,也攻下了洛容县城,并夺走县印。
这可就惹火了明朝官府,朝廷派来一位武状元——王世科。这位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的甲辰科武举会试第一人,并非浪得虚名,是有真材实料的,1573年,充任镇守广西总兵,挂征蛮将军印,一举拿下韦朝义,平息了地方事变。
在中渡镇朝阳村山脚屯,曾经有一处“京观石刻”,讲的就是这一件事情,不过原石刻在几十年前的那个特殊时期被炸毁。2005年,当地文物部门在旧县村铜盆山西面修复了一处新的“京观”石刻,基本还原当时的情形。
何【我.爱.线.报.网.】谓之“京观”?说起来十分的残忍,血腥,实际上就是古代的一种记功碑。据民国时期史籍记载,武状元王世科平乱时,就在这一带,一次斩杀七百余“蛮兵”首级(又据说原来被炸毁石刻边上曾刻着:斩首五百一十),为记下这一功绩,就刻下了这个“京观”。
毫无疑问,这是王世科想彪炳千秋的功绩碑,军功碑,可另一角度说,也是缅怀当时的农民起义军的血泪坟。
四迁,韦朝义起义被平息了,经此一劫,明朝官府也就重新审视这片区域了,也就不到八十年的时间,无论这个洛容县城在洛江如何上下搬迁,都被韦氏家族三番四次拿下,作为县城县治,这里离“蛮区”太近,又处在数县交界之地,不安全,容易引发的事情多,显然是不合理的。于是,1575年正月,洛【我.爱.线.报.网.】容县治再次搬迁,由朱峒迁灵塘,也就是今日雒容镇地,重建再建一个洛容县城,从此,稳定了下来,没有再变过。
那么,洛江畔作为洛容县城的历史也到此终结,沦落为洛容县的边界行政。县治不在了,作为老县城,还是有一定影响力的,也不可能从此没了编制,为了管理这片区域,1575年,明朝官府就在这里设立一个巡检司。
明代的巡检司制度,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制度,用现在的话简单说,就是在这里设置了一个派出所,但行政权力又比派出所大,管理一片地方的各种事务。
前面说到,这里有上,中,下三渡,都是有过洛容县治的历史,但地理位置,城镇发展根基最好的,就是位于中间的中渡,所以把巡检司司治设在了中渡,叫平乐巡检司。
为什么不叫中渡镇巡【我.爱.线.报.网.】检司而叫平乐镇巡检司呢?那实际上也是对地方有个寄望,“平息事乱,永享安乐”的意思。当然,还是因为地方日常习惯,民间坊间叫他的别名“中渡”为多。这和人名称呼习惯差不多一个意思,在外,在书面上,人家叫你大名,平乐镇;在家,在口语中叫你小名,中渡镇。
这个明代洛容县的平乐镇巡检司和区域内的运江镇,江口镇巡检司是有区别的,平乐镇巡检直接由县衙派人担任(典史一类),而运江,江口的巡检开始时是世袭的那种。所以,现在文献中没有首任平乐镇巡检的记载,对运江,江口的倒是有记录,记载方式不一样。
总之,明代末年,这个地方就叫做平乐镇巡检司,中渡镇,中渡的说法,还仅仅是交际口语上常用的多。
还是那句话,如果历史平平淡淡,【我.爱.线.报.网.】那平乐镇,中渡镇的历史也就相伴随史,悠悠相传,不会有多少波澜。但,历史总是有必然,中渡镇作为县级高光时刻,在清末时期再一次来临。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秋,时任广西巡抚张鸣岐奏请,在融县,柳城,永安,永福,雒容的交界地带,设立一个军事管理区,指挥周边各级防务,叫抚民厅。
清代的抚民厅是一个什么样的行政建制,和厅,州,县,府有什么样的区别,这也是一个很大很复杂的议题,没有一定的篇幅也是讲不清楚的,那就简单说,因为地方事多,知县,知州难以管理州县内某一区域的治安,政务等等事务,虽然官府州县级官员编制内也有相关的管理地方人员(同知,类似于副县长之类分管地方的领导),但这些主管官员办公地点是在县治州【我.爱.线.报.网.】治,这样“遥控”,“伸长手”管理基层的乡镇政务,军务,显然是达不到管理效果的。
于是,就把作为分管领导的分防同知派出去,实行驻点管理,这样的办事处,办事机构就叫“厅”,后来慢慢的,这种分防同知也就成为了地方的事实行政长官,慢慢的,厅就成为了行政区划,再后来,就慢慢发展成为县制同级行政了。至于抚民厅和厅的区别,改天再说了,不在今天的话题。
在融县,柳城,永安,永福,雒容的交界地带设置的抚民厅,也是这个道理,因为地处几县交界,县县都难管,所以就专门搞一个“厅”,哪这个“厅”的厅治放在哪里合适呢?于是,中渡镇这个地方再次被选中,设置了中渡抚民厅,成为了厅治,由桂林来的抚民同知陈同嵩担任厅长,并在茶亭兴建【我.爱.线.报.网.】厅署,这样,一个新的行政区域开始了!
自此,中渡抚民厅,中渡,正式成为这里的官方行政名称。
没几年,民国建立,随后,进行了一系列的行政改革,对于地方行政区划,实行“废府置县”之类,推行“省县”二级制,什么府,州,厅这样的行政名词全部取消,省以下一律叫县,于是,中渡厅作为一个行政区域,直接改制过来,也就成为中渡县。
由此,中渡作为县制的历史正式开始了,并一直沿续到1951年。
作为一个有着近二千年地方,或县或镇或乡,到民国时期,因为水路交通方便,到此定居谋生的人逐渐增多,广东,江西籍的商人汇集到这里,给中渡县带了历史的繁荣。
现在中渡上成片的古建群,也主要是这个时期的特点,也是这个时代在这里留下的深刻印迹【我.爱.线.报.网.】。
中渡镇粤东会馆
1949年12月底,中国人民解放军四十九军一四六师四三八团侦察连突袭中渡城,解除国民党地方团队武装后撤出,中渡县解放。22日,柳北人民解放总队二大队二六中队奉命接管中渡县城。
1950年元旦,中渡县行政办事处成立,同年10月22日,撤销中渡行政办事处,正式成立中渡县人民政府。
几个月后,1951年6月,中渡县撤并,成为鹿寨县的第二区。1957年实行撤区并乡,改为英山乡。直到1966年才恢复中渡公社。
再后来,到1987年5月改为中渡镇人民政府,发展成为今天的中渡镇。
当今的中渡镇,自然有现代中渡人所续写,故事依然精彩,而在近二千年的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熟知的,不熟知的,除了山山水水,一城【我.爱.线.报.网.】古建,风景无限,这里还有更多的人文故事!
改天再说了。
我在桂平,我是浔州府O鑫森淼焱垚。如果你喜欢,可以关注我!给你讲述这片土地更多的过往!
谢谢阅读关注!
广西抗战史料:各县市抗战时期资料系列文章(文末附各县抗日阵亡官兵名单)
广西人文:民国时期同名县改名,你知道广西有几个被改有几个得留
广西历史:民国时期废府留县政策影响下名字带“州”的地方哪去了
广西历史:民国时期“废府留县”政策影响下十一府二州二厅的变革
广西历史人文记录与阅读:广西的山水,探索的历史,精彩的地方志
广西历史:清朝【我.爱.线.报.网.】时期广西布政司辖下十一府二州二厅的区划历史
广西历史:宋朝时期广南西路的二府二十州三军的行政区划沿革历史
广西历史:1947年广西颁布却未能实施的一次县并县行政区划改革
广西历史:清代广西十一府之四,思恩府行政区划范围,思恩府故事
广西历史:清代【我.爱.线.报.网.】广西十一府之五,泗城府行政区划范围,泗城府故事
广西历史:清代广西十一府之六,平乐府行政区划范围,平乐的沉浮
广西人【我.爱.线.报.网.】文:八桂中心,来人做宾,史说来宾县的千年沿革
只知石南云吞美味,不知兴业历史辉煌!广西玉林兴业的前世与今生
桂平的“乡里乡亲”,你知道你是那个“乡”,那个“里”的人吗?
浔州府O鑫森淼焱壵:图说广西之此广西非彼广西,此南宁非彼南宁
广西解放后被撤并的县(四【我.爱.线.报.网.】)——永淳县一分为三的行政区域历史
广西解放后被撤并的县,广西最民族的地区之一——(崇左)崇善县
广西解放后被撤并的县(九)——(崇左)同正县的“改土归流”史
广西解放后被撤并的县十二——一拆为二话融县(柳州·融水融安)
广西解放后被撤并的县十三——三黄鸡之都的沿革历史(贺州信【我.爱.线.报.网.】都)
广西解放后被撤并的县十四——雒容说史之千年洛容一朝改(柳州)
广西解放后被撤并的县十七——新圉宁谧·扶南县史话(崇左扶绥)
广西解放后被撤并的县十八——百寿岩下百寿县史话,桂林永福百寿
广西解放后被撤并的县十九——岑瑛围鹿话那马(南宁·马山周鹿)
广西解放后被撤并的县二十——隆山县土司记忆(南宁·马山白山)
广西解放后被撤并的县二一——状元爹宰相爸建的养利城·崇左大新
推荐阅读
友情提醒: 请尽量登录购买,防止付款了不发货!
QQ交流群:226333560 站长微信:qgzmt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