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听到了一个奇怪的名词
2016年10月28日,我应邀参加知学学院组织“休闲农业”主题的微信讲堂。该期讲堂的另两个分享者是北京锦会有机农庄的齐凌峰、上海创智农园的袁清华。听众多是各地从事休闲农业的小企业主。在课程前后交流中,我惊奇地发现“朴门永续”、“自然农法”的理念似乎已经悄然在国内有机农业领域普及。
袁清华的上海创智农园,其理念就是朴门永续,2016年8月13日举办过朴门永续设计基础课程(PDC)工作营,同时还举办了“都市的朴门”与农夫市集开放日活动。北京锦会有机农庄齐凌峰在课后互动交流中,也与听众探讨了朴门永续和自然农法的实施成本问题。
什么是“朴门永续”?
二、想起一本书:《本来农业的发我爱线报网展之路》
看到“朴门永续”的英文名时,我不由得想起了一本书——日本“可持续发展农业调查项目”事务局编著的《本来农业的发展之路》。
读过这本书的人估计不多。我是2008年下半年做昌平某乡村项目时看过这本书。在该书《第五章 20世纪中叶以后的农业》有一小段话介绍过这个理念:
“永久型农业(Perma-culture)
在澳大利亚正在广泛普及被成为永久农业的耕作法,其特点是强调农业与生活一体化。这个耕作法是1974年塔斯马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Tasmania)的比尔·莫里森(Bill Morrison)和大卫·霍姆格林(David Holmgren)共同构想出的一个可持续农业的框架,它的概我爱线报网念不仅是指农业的种植方式,与自然和谐的生活方式也包括在内,揭示了自给自足的农业和生活的设计方法。永久型农业这个词是永久性(pemanent)和农业(agriculture)的组合造出来的,文化(culture)的意思也包含在内。在澳大利亚,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永久型农业设计讲座的毕业生成了普及永久型农业的中心,在包括日本在内的世界各地也正在举办类似的讲座。”
没错,这里的“永久型农业(Perma-culture)”就是“朴门永续”。“朴门永续”是台湾人对Permaculture的翻译,其中“朴门”二字是对Perma的音译。
《本来农业的发展之路》翻译成“永久型农业”,没有引起我的重视。而“朴门我爱线报网永续”的译法却足够抓人——一听就是像个神秘的学派。我在以前的文章中说过对边缘城市(Edge City)的遗憾:我挺喜欢这个理念——在城市郊区的高速路口(特别是靠近机场的高速路口)兴起的以信息产业为主导产业的科技城镇,可惜的是约耳·加罗没有起个好名字。
三、朴门永续理念的源头:富兰克林·金的《四千年农夫》
Permaculture理论由比尔·莫里森(Bill Mollison)和大卫·霍姆格林(David Holmgren)于1978年创造。(Introduction to Permaculture, 1991, Mollison)。
但其思想源头来自美国的富兰克林·H·金教授(Franklin Hi我爱线报网ram King)。富兰克林·金最早提出Permanent Agriculture(永续农业)的理念,而且这一理念的提出还与中国传统农业有关系。
富兰克林·金被称为美国“土壤学之父”。他毕业于康奈尔大学,先在威斯康辛-麦迪逊大学任教,后于1902年任美国农业部土壤局局长。
在其著作《四千年农夫——中国、朝鲜和日本的永续农业》(Farmers of Forty Centuries, or Permanent Agriculture in China, Korea, and Japan)中,金阐述了他在东亚的发现:
东亚民族主要依靠小块土地和少量产品来维生,却养活了密集的人口,并且持续发展至今。在东亚地我爱线报网区,每一种可以食用的东西都被认为是人类或者畜禽的食物。而不能吃或者不能穿的东西则被用来做燃料。各种有机垃圾混合在一起以及人类或动物的粪便都被细致地保存下来,在使用之前再将它们粉碎并烘干作为肥料。在这里,看不见一块闲置的土地,见不到一点被浪费的资源。
富兰克林·金十分推崇中国、朝鲜、日本农人的这种原生态农耕方式,认为东方农耕是世界上最优秀的农业,东方农民是勤劳智慧的生物学家。
《四千年农夫》插图:中国农民锯木
《四千年农夫》插图:上海地区农民搜集干草作为燃料
“有机农业”创始人诺斯伯纳勋爵(Lord Northbourne)称《四千年农夫——中国、朝鲜和日本的永续农业》一书是 “有机农业的圣经”,“社会我爱线报网学家和农学生都不应错过”。
该书中,富兰克林·金最早将“永恒的”、“农业”这两个英文单词连缀并用,这就是Permaculture(朴门永续)农业的源头。
四、朴门永续理论的诞生
比尔·莫里森发展了金教授的理念,并且在这个基础上形成一系列的原则和方法论,奠定了现代朴门农业的基础。一般认为,1978年莫里森出版的《永续农业概论》(Purmaculture One),标志了这个这项运动的真正诞生,由此开启了“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1. 朴门永续的核心:利用自然的力量,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出版《永续农业概论》之前,莫里森花了几十年的时间研究澳大利亚的热带雨林与沙漠生态系统,然后发展出永续农业的概念。他观察各种植物我爱线报网自然聚集成为互助群落的现象,并利用这观念发产出特殊的农业策略与社区规划方法,其中的要旨是把适当的组成元素组合在一起,让它们相辅相成而永续存在。
依赖自然系统本身的力量,而不是外界输入的能力,这是朴门农业和用来解决粮食问题的其他一些现代路线的一个明显区别。
美国生态学家Howard Odum强调的生态系统结构可以看做朴门运动的一个支撑性理论,尤其是最大功率原理,这个原理主张任何自然系统都倾向将它内部所蕴含的能量最大化。例如,一座森林的总热量很高,非常有效地将太阳光转换成生物量,蓄存在多样的动、植物体内;相反的,一片麦田所含的能量很低,也经常需要以肥料的形态来补充能源。
自然的生态系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我爱线报网统,其中的作物、土壤、水、空气、温度、建筑物等有无数种互动的模式,朴门的思路就是通过观察自然的生态系统,从中发现那些不借助外力就可以自我维持发展的模式,然后加以归纳和推广。
朴门农业是一套整合式的设计理念,包含农艺、建筑、园艺、生态,甚至财务管理和社区规划。其基本的做法是建立可持续的系统,让该系统能自行供应所需,并不断循环利用自身的废弃物。
2. 朴门永续与自然农法
一些现代农业实践也在强调充分利用自然本身的能量,例如冈田茂吉和福冈正信提出的“自然农法”。
自然农法的提出年代较早(1950年代),主张依循大自然法则的农业生产方式,以维护土壤生机的土壤培育为基础,绝不使用任何化学肥料、农药和各种生长调节我爱线报网剂以及任何有残害土壤的添加物。国内目前也有一些农业项目号称采用“自然农法”。
感觉自然农法更加原教旨一些。不论是冈田茂吉和福冈正信流派都主张不施肥、不施农药,只在耕地和除草等环节有分歧。
2016年10月18日在做京郊某镇项目时,陈镇长介绍了他们镇一个采用自然农法的农业项目,他说:“有个居士在南关村租了1000多亩地。……他的理念叫自然农法。有机农业是德国的,他这是中国台湾的自然农法。有机肥都不上!他这个……那菜长得,才难看呢。(笑)”几句笑谈,却已经反映了自然农法的特点:苛刻。
3. 朴门永续理论的发展与实践
整体化思考是朴门的另外一个原则。例如,不仅仅要考虑食物的产出,还要考虑能源、建筑、材料、废我爱线报网料、社区建筑、当地经济等要素,用生态系统的方式考虑这些对象的相互作用。
在《永续农业概论》一书中,莫里森阐述了大量多元素支撑、高效能量规划、使用生物资源、小规模集约系统、多样性的知识。针对大尺度农业空间设计,从地形、地貌、气候和微气候,土壤和水等要素,防灾设计等方面做了详细的归纳。在住宅等小尺度系统方面,对不同温度带的住宅系统、家庭菜园、植物房等常见的形态做了介绍。书中同时介绍了在动物和水产系统中如何实践永续发展的方法。
朴门运动继续发展莫里森的理论,总结出了诸如秸秆改良土壤、不翻耕种植法、厚土栽培、落叶利用、间杂种植等技术,对粪便的利用、污染的处理也提出了很详细的解决方案。
但朴门仍是一个原则重于我爱线报网规则的知识体系。这个特征,再加上“朴门”这个台湾人拗口的翻译,在知乎上甚至有人问,朴门是不是一个宗教。
四、 中国的朴门永续运动
中国大陆的朴门永续理念主要经由中国台湾地区传入,目前还处于民间自发传播的初期。常见的朴门永续活动形式有工作坊、认证课程(非官方)、朴门农场等,参与者有农场主,城市、景观、家居各类设计师,有还在读书的大学生,有自然教育从业者,有来自外国的志愿者,还有餐饮业老板等等。由于中国台湾和香港地区朴门永续运动开始的时间较长,很多活动都会邀请来自台湾或者香港的导师参加。
朴门永续设计认证课程(PDC,permaculture design certificate)是重要的推广形式。在传我爱线报网授朴门理论和实践的同时,这个课程同时提供了一个非官方的朴门认证流程。早在2013年,北京、福州各举办了一期PDC课程,拉开了朴门永续设计在中国大陆传播的帷幕。但朴门永续在中国大陆的实践总体上还处于星星之火的初期。
自然农法理念诞生时,因为与日本当时主流经济发展思路相悖(政府要推广化肥农业),冈田茂吉一度不得不到出走泰国开展试验农场,推广之路极为曲折。但在今天的中国,朴门永续似乎赶上了好的时代契机,表现得远比自然农法更有传播力。
不过,我对朴门永续并不看好,原因就不多说了。
推荐阅读
友情提醒: 请尽量登录购买,防止付款了不发货!
QQ交流群:226333560 站长微信:qgzmt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