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余祁是山西中部的古代湖泊,位于晋中盆地偏南部,其水源主要是上游的汾河,及其支流的潇河、文峪河、昌源河等。众水汇集昭余祁大湖,再通过雀鼠谷下泄。通过对河水的蓄泄、泥沙淤积,逐渐使大湖的容积和形式产生了变化。
公元前二世纪成书的《吕氏春秋》还把昭余祁称为全国的九薮之一,而相隔300年,至公元一世纪《汉书·地理志》记载:“九泽在(邬县)北,是为昭余祁,并州薮。”清末学者王先谦在《汉书补助》中对“九泽”解释为“陂泽连接,其薮有九,故谓之九泽,总名日昭余祁”。此解释说明,昭余祁大湖,已淤淀成九个较小湖泊了。
昭余祁在唐、宋时期已近湮废,元代前后干涸消失。
今山西省祁县西南﹑介休市东北,是《周礼·夏官·职方氏【我.爱.线.报.网.】》的并州薮,《尔雅·释地》的十薮之一。《吕氏春秋》作大昭,《淮南子.墬形训》作昭馀,都是九薮之一。《汉书·地理志》改称”九泽”,《水经注·汾水》称近邬县(今介休县东北)者为邬泽,俗名邬城泊,近祁县者为祁薮。唐宋时只有邬城泊见于记载,并日渐涸塞。元初在祁县东南浚得细水溉田,称为昭馀池,此后时塞时溢。被列为全国九薮之一。其大小可与楚之云梦(洞庭湖),吴之具区(太湖)等匹敌。它是一个方圆数百里的大湖。据文献分析,昭余祁这个古湖位于太原盆地中部,约在今介休以北,平遥、祁县、太谷以西,文水、汾阳以东,方圆数百里,是古代山西境内最大的湖泊。
《水经注》载:“汾水于(大陵)县左迤为邬泽”又载:“候甲水(今昌源【我.爱.线.报.网.】河),出谷西北流,经祁县故城南(今祁县祁城村附近),自县连延,西接邬泽,是为祁薮也,即《尔雅》所谓昭余祁矣。”将原昭余祁分成为“祁薮”和“邬泽”,并为两个入湖水源的记载,分别用“迤为”和“连延”说明古湖的淤积情况。同时,对汾水的入湖,也要经过东西宽四里,南北长十余里的汾陂。说明至北魏时,昭余祁古湖北边上游已大量淤积。
唐代《元和郡县志》中只记载了文湖。元至元十一年(1247),当地居民取水,“浚得细水为昭余池”。大湖已演变成池,说明蓄水容积已大为减少,昭余祁在唐、宋时期已近湮废。《大清统一志》记载:“至明又涸,顺治九年(1652)复溢。”明末学者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中记载的湖泊有:乌城泊(蒿【我.爱.线.报.网.】泽)、小桥泊(平遥境)、张赵泊(平遥境)、胜水陂(孝义境)、台骀泽、汾陂、文湖等。实际上这些湖泊陂泽都已成为有名无实的低浅干洼,古代的天然大湖,元代以后在太原盆地上就消失了。
昭余祁古湖虽在元代以前已湮废消失,但其原占据的大片湖身仍为低洼区域。《山西通志》载:“盖自平遥、介休间,东北至祁县西,地势之下往往成陂泽,以致汾水至是东西迁徙,而昔时泽名,亦因汾水徙流或改为川,或淤为平地,非复旧迹。”在明、清时期,这一区域仍是洪水泛滥,河道变迁的多发区。直至现今,在祁县祁城村以西到谷村、下申村一带,仍为一明显的低洼地带。
早在200多万年前的更新时期,今天的晋中盆地还是一片汪洋,约至中更新世湖盆逐渐干涸,形【我.爱.线.报.网.】成了广阔的盆地和残留的片片湖泊。近年来,地理学家已利用现代卫星图像技术证实了湖水退缩后晋中盆地形成的过程。
约在新石器时期,人类开始在这里生活繁衍。原始社会末期,以伊祁氏(又称陶唐氏)为首的氏族部落联盟成为这里的主人。其间该部落曾产生过杰出的联盟首领帝尧。《史记·五帝本纪》等有关文献记载:尧名放勋,姓伊祁氏,号陶唐。因此这一带残留的湖泊被后人称为祁薮、昭余祁等等。如《周礼·职方》:“并州薮曰昭余祁。”《水经注》:“(侯甲水)经祁县故城南,自县连延,西接邬泽,是为祁薮也,即《尔雅》所谓昭余祁矣。”
此外,晋中盆地上还留下了大量的有关尧的史迹。如太原晋源区古唐城、文水县古平陶,也包括昭余祁的所在地祁县【我.爱.线.报.网.】等等,这些地名的来源都与伊祁氏部落于兹生活的历史密切相关。
春秋时期,这一带称为“祁”。随着晋国势力不断北扩,“祁”纳入了晋国的疆域,约于前556年,这块地方成了公族大夫祁奚的采邑。祁奚,字黄羊,为晋献侯五世孙,因受封于祁故为祁氏。史载前570年,任中军尉的祁奚请告老,举荐仇人解狐以接任,将立之而率,后又举荐其子祁午以代,时人称颂为“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后世尊之为举才荐贤、大公无私的楷模。
祁在这一时期得到初步开发,其地南起介休市,北至阳曲县;东起寿阳县,西至文水县,几乎包括了整个晋中盆地。由于这里土地平阔,河流纵横,有着较好的发展条件,加之悼、平执政时期晋国推行了一系列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我.爱.线.报.网.】因此祁地的经济得到较快发展。
到晋顷公时期,六卿逐渐壮大,并积极联合向公室夺权,富饶的祁地自然引起了他们的觊觎。前514年,六卿借祁氏家族矛盾,以专杀的罪名捕杀了祁奚之孙祁盈。是年秋,魏献子为政,他把祁氏的采邑分为祁、邬、平陵、梗阳、涂水、马首、盂等7县,封给六卿的支系子孙。其中在今祁县的古县村置祁县,以贾辛为祁大夫,这便是祁县之肇始。
西汉初仍置祁县,属太原郡。汉武帝封李善为祁侯,仍徙治于今祁县的祁城村。王莽时期一度改名示县。北魏太和年间,并州别驾封瓒始将县址迁建于今祁县城。五代末,北汉刘继元为抵抗后周攻势,在今祁县团柏镇置隆州,宋平河东后,州废。金贞佑四年(1216年),胥鼎提议:沁州与太原之【我.爱.线.报.网.】间150公里而无州郡之设,宜于祁县团柏镇置州,拨太谷、祁县隶属之。遂于这年置帻州,以祁县东南有帻山而名,旋废。
应注意的是,金代曾把祁县改名为“祈县”,其目的在于防止与河北西路的祁州相混淆,但因其违背了地名“约定俗成”的原则,所以没有得到群众认可和广泛使用。一些学者不知道这段历史,而以为是笔误,如中华书局点校本《金史·地理志》校勘记中说:“祁,原作‘祈’。按太原府祁县自汉以来皆作‘祁’……今据改。”这一改,改丢了一段历史。
友情提醒: 请尽量登录购买,防止付款了不发货!
QQ交流群:226333560 站长微信:qgzmt2